
文:陳小偉
一場反修例的風波令香港的政治形勢發生轉變,香港再度陷入泛政治化的環境。我們需要看到反對派在這場風波中,從議題設置、政治動員到街頭運動,組織嚴密,一步步食住上。如今,建制派還在懊悔的時候,反對派已經近身肉搏,深入社區,劍指下半年的區議會選舉和明年的立法會選舉。留個建制派的時間不多了。
港府此次提出與移交逃犯相關的「兩個條例」修訂工作,是為了填補現有法律漏洞,彰顯社會公義,具有正當性和必要性。港府的初心雖好,卻顯然沒有充分最好溝通工作,更重要的是沒有想到社會有如此的反彈,以及外國勢力會如此高調的介入。
但凡對香港局勢有點常識的人都不會否認反修例根本不是反對條例本身,實質就是反中,就是一場關於管治權的政治鬥爭。從這場風波的事態發展看來就是如此。反對派從頭到尾都在利用市民的恐中情緒,扭曲修例本身的合理性,將議題轉向反中,到如今,在港府暫緩修例之後,反對派開始展示真正的目的:動員支持者登記選民,劍指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藉此左右港府施政。
從策略上來說,反對派有著精密的佈局和策略。據筆者在示威現場的觀察,反對派充分吸取上一次非法佔中的經驗。簡單的說,反對派利用一切的方式把自己打造成和平的形象,粉飾暴力行為,以此來博取社會對他們行為的同情和認同,讓建制派失去抨擊暴力行為的道德高地。
例如,這一次,反對派的議員和領軍人物並不會統一指揮衝擊行動,更是在媒體的鏡頭下頻頻強調要和平示威,不做衝擊行為,盡力與暴力行為做切割,讓暴力行為留給年青人去做;又如,教會在前面開路,在現場舉辦唱詩活動,降低警方防備塑造和平形象的同時,為衝擊者佔據了有利發動衝擊的區域;再比如,他們主動放棄佔據主要幹道,以此博取市民對示威者的同情;同時,他們加強對示威者的管控,除了6月12日當日發起的暴力衝擊之外,6月9日或者16日的遊行活動,均有糾察隊在當有示威者做出過激行為時來及時的阻止。
不管普通的反修例人士本意如何,反對派已經達成目的——塑造和平的形象,從而爭奪支持。相信這是反對派吸取了非法佔中活動中,市民對示威者佔據主要幹道極大不滿的教訓。
在港府暫緩修例之後,反對派已經吃到了甜頭,現在,他們開始動員支持者登記成為選民,同時不少反對派走到社區,用修例的議題自己攻擊當區的建制派人士。
根據反對派的策略以及示威者的氣氛,筆者並不認為反對派會再一次發動暴力衝擊的行為,即便港府無法滿足他們的訴求。因為,他們真正的目的是在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中搶奪議席,通過進入建制以阻擾港府的施政。所以,他們在在示威區大派選民登記表,設立選民登記的街站。
有人會問「港獨」勢力會否藉這次機會生事,筆者認為,對於外國勢力來說,他們並不想看到香港「獨立」,所以反對派和外國勢力會極力的抑制「港獨」勢力騎劫這場反政府的運動。因為,對於外國勢力來說,香港只有在中國的治理版圖下,才可能成為他們抑制中國的棋子,才能成為有用的攪屎棍。
現在,建制派可謂元氣大傷,甚至不少建制派會覺得委屈、甚至是氣餒。但當你還在想如何抑制反對派街頭暴力的時候,對方已經策略轉移到打選戰的節奏。因此,建制派除了要思考長遠如何做好工作,更要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盡快振作,迎難而上,現在不是懊惱的時候,現在是要更加努力的時候。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責編: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