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淑玲
一名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男子,今日(15日)下午在金鐘太古廣場外的工作平台危站,並於晚上意外墮下倒臥地上,送律敦治醫院搶救後不治。這種事故一宗都嫌多。雖然政府已經暫緩修訂《逃犯條例》,但目前仍有不少人決定參與明日(16日)的大遊行,令人擔心會否演變成另一次大型衝突,令更多人受到傷害。而反對派卻一改過往譴責暴力的作風,明言理解有示威者作出升級行動。
我們的香港剛剛經歷了一場大規模的社區創傷(community trauma) : 日前社會人士反對《逃犯條例》的示威活動引發的警民衝突導致多人受傷,示威者包括青年人。親身經歷、在場目睹或從媒體上看到社會暴力衝突,親人、老師或朋輩突發嚴重受傷,都可能會影響青少年的情緒、學習、行為和人際關係。在這個群情洶湧的時候,我們作為家長、老師、社工、輔導員、心理治療師、心理學家或任何關心下一代的人士,需要密切留意青年人和小孩的反應,提供合適的支援。
情緒﹕青少年可能在經歷或目睹社會暴力衝突後感到悲傷、害怕、憤怒、空虛或麻木。年紀較小的孩子或許比平時更纏大人,年紀較大的青少年可能會不好意思開口表達自己的不安,寧願在社交網站分享感受。當我們聆聽青少年的感受和給予關注時,不要假設所有青少年對衝突事件會有相同的感受或需要,嘗試包容不同反應;情緒本身沒有對錯,我們要肯定和接納青少年的情緒,以增強他們的心理安全。
行為﹕青少年有機會出現新的或更惡劣的行為問題,例如激烈情緒、暴怒、違規行為;有些更可能具傷害性,例如濫藥、酗酒、傷害自己或不安全性行為。我們以耐性去應對輕微的行為問題,設定限制時保持冷靜。老師可以根據學生情緒平復的步伐安排課堂活動,恢復學校日程和規律可以增加安全感。部分青少年會難以專心集中參與活動或準時完成工作,他們需要溫柔的提示及額外指引去完成當天要做的事情。
身體﹕經歷或目睹暴力衝突發生後,一些青少年出現睡眠問題並表現困倦或暴躁,建議睡覺前避免使用電腦、手機接觸有關資訊,尤其是新聞和網絡播放的衝突畫面和影片。創傷經歷後身體可能會出現特別反應,例如胃痛、頭痛、心跳、週身疼痛或呼吸急促。由於身體仍處於高度戒備的狀態,可能對慣常聽到的聲音更易產生驚嚇的反應,例如物件掉在地上的聲音、救護車聲、揚聲器、人群喧鬧聲。我們可以安慰他們此時此刻是安全的,並建議通過呼吸/肌肉放鬆法、冥想、做運動等方法平復心情。
思想﹕有些青少年可能會因為社會暴力衝突而認為生命沒有意義,開始從家人、朋友中孤立自己,即使平時外向的青少年也可能突然變得離群。青少年或會轉向社交媒體,電子遊戲或其他網絡活動。我們可以和他們討論如何處理失落的情緒,鼓勵他們尋找可以信任的成年人獲取支援,繼續與家人朋友保持溝通。
此外,青少年可能擔憂自己的安全及暴力會再發生,對衝突有關的人和事產生負面想法,甚至對未來感到迷茫,可能因而放棄學習或逃學。我們當以尊重、冷靜的態度去聆聽青少年所關心的事情及想法,而非以說服對方改變為傾談目的。
以上建議參考了亞洲創傷心理研究學會針對社區創傷為年青人提供心理支援的範例。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對於社區創傷的反應會各有不同,若發現他們有自我傷害或危險行為,應盡快轉介至專業服務。
筆者寄語關心下一代的人士,先消化資訊並穩定情緒,承擔時代的責任,避免鼓勵青少年走上街頭冒險;並客觀指導他們分析資訊,保持平衡及多角度的了解。
作者為「就是敢言」成員、在職臨床心理學家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責編:Chingw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