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小偉
本港創新科技人才短缺,業界常有苦於招聘不到人才的困境,更甚者因此而憤然北上發展,從而令本港創新科技行業陷入一種「有人無工、有工無人」的惡性循環當中。
港府8日公布為期三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為科技公司及機構輸入海外和內地科研人才,預料第一年輸入最多1000名科技人才。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表示,目前全世界都在爭奪創科人才,為爭取輸入海外和內地科研人才,本港將實施快速處理安排;如有關申請的文件齊備,當局最快可於兩星期內完成處理。
先不論「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最終的效果如何,但至少讓大家看到了港府意識到了本港創科人才短缺的問題。
不過,條件其實也苛刻,例如參加計劃的人才須持有具特別認受性的大學所頒授的科學、科技、工程或數學(STEM)學科學位,即「QS世界大學排名榜」、「倫敦時報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榜」及「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與STEM相關的首100間大學所頒授的學位;又如,申請的科技公司或機構每聘用3名非本地人士,便須聘用一名本地全職僱員和兩名本地實習生,從事與科技相關的工作。
當然,也能看出港府對高端人才的渴望,以及希望通過制度來保證本港人才的飯碗,避免落下一條「外來人搶本地人飯碗」的罪名。

然而,上述計劃除了簡化人才來港審批的時間之外,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度似乎不夠大。說白了,就是以取得香港身份證作為最大的誘因,除此之外,看不到其他任何的配套措施,因此,從現實意義角度來說,上述計劃的吸引力令人產生一個很大的問號。
本港高昂的生活成本分分鐘嚇退一眾高端人才。不用說市面的租金了,以上屆政府提出的在科學園興建「創新斗室」為例,以市值租金六成租給初創企業人員和外地科研人才,單位200呎的租金也要1萬元。試想一下,如果你的收入交了房租之後就沒什麼剩餘,恐怕再高端的人才也是「無心戀戰」,柴米油鹽就夠他煩,還哪有心情搞什麼科研。
而倘若,我們以市場化的角度來思考,天真地覺得本港科創企業會捨得花高薪聘請人才,提供各種福利解決人才在生活起居方面的問題,但是否想過,企業在面臨巨大經營成本的時候,真不如北上尋找人才,各種經營成本分分鐘都便宜過香港。
靠「身份」吸引高端人才的時代早已過去,吸引人才應該是一種全局和立體的政策思考。在稅收、研發投入、甚至房屋津貼上,港府都應該大膽作為,不能全賴市場化,也不能單靠一張香港身份證來吸引人才。周邊地區搶奪人才的力度高過香港,港府應該積極有為,主動出擊。
另一方面,除了所謂「戶口」和待遇之外,這座城市或地區是否有適合職業發展的環境和空間也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需要看到,相較於臨近的深圳,或者更遠的北京,香港的科創生態圈遠遠還不夠完善,我們培育科創行業的土壤還不夠豐厚,因此,港府一方面繼續吸引人才的同時,也應該加快力度扶持和發展科創行業,更重要的是尋找一個適合香港發展,具有獨特優勢的科創方向,並非求大求全,而是求精求專。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責編:李仕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