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邵志堯
風行全球的大富翁遊戲(Monopoly),讀者們大概也都玩過,但很多人不知道,該遊戲最初設計時,是有兩套規則:壟斷與反壟斷。但最後,粉碎對手成為單一贏家的「壟斷版」流傳開來,筆者以為,因為這更切合人類的本性,今日的樓市,正是一局「壟斷版」的大富翁遊戲。
資料顯示,大富翁遊戲最早的雛型是由伊莉莎伯‧瑪姬(Elizabeth Magie)在1930年設計的大地主遊戲(The Landlord's Game),目的是向大眾教育大財主壟斷的弊端,並向當時的財主作出抗議。遊戲中分別有兩套規則,反壟斷及壟斷。反壟斷目標為在創造財富同時得到各種獎勵;壟斷則為粉碎對手成為單一贏家。
「壟斷版」之所以風行,與人類天性有關。圖:網上圖片
查理斯‧達洛(Charles Darrow)其後獲得「壟斷版」的專利並將之發揚光大,借助美國玩具商Parker Brothers於1935年11月5日發售大富翁,在當時大蕭條時代,大富翁在美國漸受歡迎,並漸漸風行世界。
筆者以為,「壟斷版」之所以暢銷全球,主要因為這個更符合人的性格,因為人類更喜歡競爭,和別人鬥獲取資源。這可能是動物幾十萬年來的基因影響,無論人類有多崇高的理想,心目中的烏托邦,往往最後要向人性低頭。
「壟斷版」大富翁在近百年前已說明土地的重要性,今天的世道與樓市市道,似乎仍然是這個道理:你要活著便要佔用土地,土地和房屋只容許有金錢實力的人去購買,公用事業這些日常應用是穩賺不賠的生意,若果你靠能力繞過一圈經過起點才能得到的工資收入,不夠你誤中大業主的地段而需付出的代價。
遊戲也說明大業主要善於利用金錢,不能「用到盡」,因為天氣有時不以預期,由天堂跌至地獄可能就在一念之間。另外,銀行在遊戲中推波作浪也不能忽視,始終這是一個金錢遊戲,銀行恰恰就是百業之母。
置業是香港居民普通面對的難題。圖:資料圖
為什麼筆者認為香港房地產市道正是大富翁遊戲的現實版,因為普羅大眾期望倚靠工資去追趕資產的升值速度無異於緣木求魚,能倚靠「命運」和「機會」抽得好牌是少之又少,因為這通常都涉及「人生的質變」,如中了六合彩、嫁(娶)個有錢人,真的靠實力累積財富而爬上頂層和創業成功是萬中無一。
要在社會中做「上等人」,似乎只有加入做地主的陣營。所以筆者多年來不厭其煩的說:「在中國經濟未來幾十年預期仍會持續向上的環境之下,有能力者應盡快上車置業,不要妄想資產會大幅下調,給你入市機會。」
筆者以為只要經濟持續向好,樓市難見下調空間。圖:資料圖
「資本主義」是經歷人類幾十萬年發展後被汰弱留強的制度,這也是改變不了的事實。而大富翁也預示了「贏者通吃」的結果,人生並不如遊戲中可以Reset重新來過,與其花時間投訴世道不公,不如想辦法讓自己成為贏家的一群。
作者為測量師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責編:李仕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