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Wing 攝、剪接|陳銘鴻
「開通」這個詞語,在2016年都聽過不少,因為它讓香港人多了不少新蒲點。繼西營盤、黃埔和何文田以後,這次到南區,到底有什麼路線適合大家走走?無論是居住還是前住南區的朋友,讓他們最苦惱的,大概是有關交通,好像「趕時間的時候總會在香港仔塞車」,好像一切都決擇在交通上,相信開通以後應該可以減了不少煩惱。
這是上班族的一大喜訊外,亦是一班愛港遊人士的福音,因為又多了一個新景點!你話你要懷舊風味?啱唔啱文青?有無特色?放心,小編已經為不同取向的大家精選了各種南區景點啦!
聞名不如見面-香港仔漁港(香港仔)
陳富明議員正在解釋漁民的日常
「香港從一個寂寂無名的小漁港變成……」這句說話相信大家在讀書的時候,都聽過,但自從踏上急速發展的步伐後,漁民文化慢慢消失,又有多少人真的看過?想知道它的模樣,不如親眼看看。
有的說漁業式微,多年內慢慢從全盛時期的2232艘漁船,變成1500艘;漁民的28000名變成9成都已經上岸居住,但這裡可是起卸及批發全港七成海鮮的地方,這大概就是香港漁業厲害的地方。
那些魚都是依靠停泊在海港的漁船,漁船當然就要由漁民來掌控,不過漁民卻不太深信「『魚運』在他們手永不低頭」,皆因這都是由天氣和海神說了算。在以前,天氣是靠肉眼看雲來預測天氣,不過現今科技發達,上天文台網站會有漁民作業天氣資訊;不過信海神這傳統就保存到現在,在賀誔的時候會帶多支大香參神,用水淋熄其中一支,在海上出意外的話就燃起它,象徵請求神出手相救。除了大香以外,船上的神口位還有供奉很多神像,想要安全歸來與及豐厚的漁獲就要靠它們了。

每次出海捕魚都要花上三至七天不等的時間,所以在船上面會有睡房、廚房,至於捕到的漁獲就會放到有保溫設備中,等他們可以保持新鮮,有的會製成加工製品,直接將新鮮的魚插入鹽裡面。

如果有興趣了解漁民更多,大家可以參加「2017南區旅遊文化節」的「漁民文化導賞團」,雖然暫時還沒有確實的日期,不如就到鴨脷洲街市及熟食市場先嘗一下他們的漁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