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酒色財氣|高達 |
在「Facebook/劍橋分析」這單醜聞炒到興起的時候,有很多臭頭軍師出來大談解決之道,例如:迫Facebook公開其演算法、將Facebook列為公用機構,甚至將其視為「壟斷」而用反競爭法將其解體。
反對的聲音則認為, Facebook並不是唯一濫用和出賣消費者數據的公司。這種活動在商業和政治上長期存在,現在Facebook只是不好彩被人「周」到而已。其實過去一直都有企業利用顧客的私隱來謀利,例如去年的Equifax。據推算,單單是2017年,就有1,700萬美國人的私隱被出賣,經濟損失達170億美元。人們驚訝地發現,原來美國並沒有相應的法例,保障人民的私隱。過去20年的科技發展迅速,但美國國會卻坐在哪裡,甚麼也沒有做過,甚至曾經否決了保障私隱的法例。在全球均加強有關方面監管的時候,美國卻像個孤島,還在使用上個世紀的法例。連安全帶、香煙都會有安全標準,但大數據卻沒有。

其實美國現在吵到飛天也沒有用,最應該做的,是回歸基本步,先立好一條保障私隱的法例。在無法可依的情況下,過去20年,美國形成了最大的大數據產業鏈,大數據由收集、使用、分享,很有規模,絕對是大生意。每一個上網、用智能電話、開智能汽車、戴智能手錶的人,你的裝置日日夜夜不停傳輸你的資料出去– 你的位置、搜尋紀錄、朋友list、購物習慣、甚至是你說過的話。數據販子輕易地可以根據財政狀況、政治立場、宗教信仰、種族或是個人喜好來將你的個人私隱出賣。購買數據的,很多可能是利用這些資料來進行詐騙的犯罪集團。所以為什麼一些低級騙局還是有人中招,因為騙徒利用大數據,輕易找出上當機會較大的「水魚」。
雖然在現代社會,政府不是「大晒」,但政府的態度,仍然起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性。例如政府要強硬對付煙草業,就迫令煙草包裝上要印上當眼醒目的警告;相反,放生金融業,其警告條文就水蛇春咁長、豆豉般細小,隱藏在密密麻麻的條款當中。其實美國政府若有心整頓這個問題,有一百個方法。只要它主動出擊,提出檢控,撥出資源去調查,地球上很少美國政府做不到的事。只怕是它沒有這個決心而已。
其實,在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網絡年代,大家都明白,不可能不留下數碼腳印,也沒有人反對用個人私隱來圖利– 問題是你拿了我私隱去圖利,卻沒有把賺到的錢分一點給我。相反,更多的巨型企業在得到了大數據之後,是以之作為剝削消費者的手段,睇人開價、限制消費者的知情權等等,利用數碼鴻溝來製造特權階級。勢不可去盡,話不可說盡。世界各地的人民應該反思,科技是為了甚麼才發展,又應該發展到甚麼程度。我想很多人和我有同樣的想法,所以你看看那些科技股,被人沽到殘過天殘腳。
作者簡介:
波馬照我茶煙飯,一隻靚股養全家;平生愛讀遊俠傳,到死盡識綺蘿香。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koda.hk/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亦不應被視為構成任何投資意見。
責編:郭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