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名學者閻崇年(右)與鄭培凱對談
【橙訊】(記者:李夢)知名歷史學家閻崇年新作《御窰千年》今日下午在香港油麻地中華書局舉行新書發佈會。繼《正說清朝十二帝》和《大故宮》之後,作者撰書梳理宋、元、明、清宮廷御窰發展,圖文並茂介紹名器與工匠,回溯中國瓷文化千年歷史。
新書發佈會上,知名歷史學家閻崇年與香港中華學社社長、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對談。兩人三十年前曾在紐約見面,志趣相投,相談甚歡,時隔三十年在港重逢,談論的話題仍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

閻崇年介紹新書寫作心得
《御窰千年》中文簡體版於去年4月由三聯書店(北京)推出,首印十萬冊,出版不足一年便兩度加印。該書以時間為序,從宋代御窰燒製地景德鎮得名,講到14世紀一時無雙的元代青花瓷,又講到鬥彩雞缸杯等明代成化瓷器,直到清朝康雍乾年間或樸拙、或華麗精巧的名器物,共138幅圖片穿插其中。
以研究中國瓷器為主業的鄭培凱提到,文物或考古類學術著作大多「十分枯燥」,是「寫給圈內人看的」,而《御窰千年》卻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好書。本書簡體版出版方三聯書店(北京)總編輯翟德芳亦稱,此書圖文豐富,深入淺出,書中的大量圖片,有助於藏家鑒定瓷器真偽。

鄭培凱提及御窰燒製工藝十分複雜
今日對談現場,閻崇年與鄭培凱均提到瓷器燒製的「難」。景德鎮瓷器均在1200至1300攝氏度的高溫爐中燒製而成,因而火候的控制、時機的拿捏均十分關鍵。正因為「難」,現存世的元代青花瓷數量相當少,全世界加起來不足300件。
「很多御窰都不是批量生產的,有時候僅僅燒製一件或兩件。」閻崇年說:「為什麼古代瓷器的價錢高?就是因為少,很多都是獨一份。」
書中介紹的瓷器,均為皇室所用的御窰,大多保存完好,傳承有序。閻崇年研究中國瓷器多年,曾往江西景德鎮考察燒窰工藝,親見點火開窰的壯觀景象,也曾在內蒙草原旅行時,由蒙人生活習俗想及元代青花以藍白為主色的奧義。他偏愛元代青花的秀美,也鍾情於清朝雍正年間瓷器的恬淡與雅緻。

雍正琺瑯彩松竹梅圖橄欖瓶
「雍正的審美非常好,很有文人的涵養。」閻崇年以書中介紹的雍正琺瑯彩松竹梅圖橄欖瓶為例,稱這件名器有「四絕」:器型絕,瓷胎絕,彩繪絕,文印絕。形狀、色彩、繪工與題詩各有精彩,因之產生出美妙精奇的器物。鄭培凱則尤其喜歡宋瓷,認為宋瓷中的文人意味與宋代詩詞清雅飄渺的意境十分契合。
「探索御窰的歷史,既要重器,也要重道;既應重物,也應重人。」閻崇年在新書序言中如是說道。他不單講器物,也講人。若沒有燒窰師,沒有工匠,沒有督陶官,御窰綿延千年的精彩歷史便無從展開,後世你我亦無可能欣賞精雅古物、品味傳統之美。
書中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是「新」。「中國瓷器文化始終貫穿一條主線,不是姓『皇』,而是姓『新』。」閻崇年認為,「不斷創新」是御窰之魂,從宋代的青白釉,到元代的青花瓷,再到明代的鬥彩和清代的琺瑯彩,歷朝歷代均有新鮮技法添加入製瓷工藝中,唯此方能「渠清如許,光影徘徊」。

翟德芳(左起)、鄭培凱、閻崇年、李濟平與趙東曉在新書發佈會上合影
聯合出版集團前總裁陳萬雄、聯合出版集團副總裁李濟平以及中華書局(香港)總經理兼總編輯趙東曉等嘉賓亦出席新書發佈會。
責任編輯: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