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剪輯:邱梓彬 文:李夢
我們知道西醫有一個NGO組織,名叫「無國界醫生」。
如果一班心懷理想的中醫師,希望懸壺濟世、去到海外貧困地方義診,他們該如何做?
從2008年起,本地中醫師歐卓榮、李宇銘和曾穎怡創辦「全仁中醫」,至今已有整整十年時間。

歐卓榮
十年間,三人與志同道合的行醫友人去到菲律賓和緬甸,去中國的青海和西藏地區,免費為當地貧困人士義診,並與當地NGO機構合作,培訓當地居民針灸和推拿等技能,希望在海外推廣中醫文化。
「我們這個機構非常希望在一些非華語的地方推出中醫服務,因為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到中醫究竟是什麼。」歐卓榮如是說。
在《中醫無國界》一書中,不單有本地中醫師去往海外的義診心得分享,也有當地病人接受中醫治療後的感受,還有隨團考察的志願攝影師用相機留下的一幅幅感人瞬間。

醫師為患者針灸 圖:全仁中醫FB page
十年間,海外僻遠地區的鄉民,對於中醫,也經歷了從陌生到熟悉再到喜愛的過程。甚至有當地人自願跟隨「全仁中醫」的醫師學習方脈和針灸等,令到中醫技能在海外得以延續並傳承。在歐卓榮看來,東南亞某些經濟落後地方,醫療資源也相對比較短缺,而中醫的特點是簡便效廉,正正適合當地民情。
「去到那些貧困地方,很多時候都會面對一些從事體力勞動的村民,所以他們較多患上痛症,恰好中醫針灸在治療痛症的時候,療效是相當顯著的,也都很快可以見到效果,所以我們集中在這些痛症的治療上。」歐卓榮告訴我。

中醫師與緬甸村民合影 圖:全仁中醫FB page
中醫師去海外義診,固然可以推廣中醫,但也會遇到不少挑戰,比如語言不通、文化背景差異,等等。過慣都市生活的香港醫生,要適應東南亞一些地方用手食飯的習俗,也要適應當地人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觀。
「我們去到緬甸鄉郊,很驚訝地發現大家都是公開地沖涼。在露天的地方,大家圍住井,往身上撥水沖涼。」這對於注重隱私和個人空間的都市人來說,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困難固然不少,但每次遠行義診,見到當地人的痛症和病情在他們的治療下有所緩和,歐卓榮和他的朋友總會覺得安慰。
「我們去深山野嶺,沒有網絡,看到滿天星星,其實是好開心的事情。當地人早上四點多就開始生火、工作,我很喜歡這種感覺。在大自然的環境裡工作,好舒服。」歐卓榮說。
責任編輯: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