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剪輯:劉智恒 撰文:李夢
提起「哲學」,你會想到什麼?
是教科書上的枯燥理論,還是康德、馬克思、尼采或叔本華等讓人心生景仰卻又敬而遠之的偉大先哲?
十三位本地青年,去年成立了一個名為「好青年荼毒室」的組織,在Facebook專頁撰文,出書,不時也舉辦一些講座和分享活動等,只為拉近哲學與日常生活的距離。
短短一年多時間,他們的Facebook專頁便已積攢了四萬多名fans,今年中,有出版社邀請他們出書,於是便有了這部出版不足半年便加印的《好青年哲學讀本》。

「好青年荼毒室」成員白水
荼毒室成員之一白水告訴我:「好青年荼毒室」的名稱來自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
別看蘇格拉底如今被尊為「古希臘三賢」之一,但在他生活的公元前五世紀,人們根本看不起這個「妻管嚴」又絮絮叨叨的古怪老頭。
他喜歡與人爭辯的習慣甚至惹惱了雅典地方官,當地法院以「荼毒青年」的罪名起訴他,並判他死刑。蘇格拉底相當平靜地接受了自己的命運,而他執著追求真理的信念,成為後世學人的榜樣與典範。
白水、阿軒與這一班鍾意哲學的朋友覺得,有時這個社會常常慣於將既定的邏輯與規則告訴生活在其中的個體,而個體只要遵從並遵守,便被視作「好青年」或是「合格公民」。
「所謂『荼毒』青年並非教壞年輕人。」白水說:「而是希望大家反思多一些,不要抱守太過循規蹈矩、人云亦云的心態。」
書中,十三位哲學青年各自貢獻了一篇文章:
有人從陳奕迅的《活著多好》這首歌引申開來,談及人為什麼會害怕死亡,進而探討生而為人的意義與價值;
有人引述日本知名作家太宰治《斜陽》中的一段話,談論人與動物的相處,又談到動物權益並反駁關於物種優劣的非道德言論;
還有人將「命運」、「美德」、「真」與「無」等抽象概念落實在日常生活語境中,試圖以三餐、發夢或是與友人會面這樣的尋常小事,思考我們在生活中遇見的苦樂與煩惱如何以哲學的方式被解讀……

「好青年荼毒室」成員阿軒
十三位作者都畢業自香港中文大學,要麼是碩士,要麼是博士,要麼做研究,要麼在大專院校教書。可是,這樣一班大眾眼中的高學歷青年卻並不自命清高,而是自稱「嚴打學棍,杜絕文青」,希望以平實的、貼地的筆法,揭開一直以來籠罩在哲學上的朦朧面紗。
我問白水和他的同道好友阿軒:學習哲學給你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
白水說:「學了哲學之後,特別是對某些課題多了一些理解之後,就會發現原來很多事情可以不像之前那樣想。」
阿軒記得,初初上哲學堂的時候,不停被老師就某一話題追問「為什麼」,會覺得上課和做功課都是很大挑戰。如今回想那些年求學的日子,卻心懷感恩,因為那些不停思考、不停自問的經歷,幫助如今的他,能夠以更清晰的筆法寫作,思考也愈見深刻。
「學哲學」在某些功利的香港人眼中,意味著「搵不到食」。而白水和阿軒以及他們的同道好友,卻從這一場與哲學的親密接觸中,了悟人生的奧妙,獲得思考的樂趣,並找到與生命諧和相處的要義。
我們,是否也是時候摘下有色眼鏡呢?